假日閑來無事,逛街淘到一個精致的車模。實物只有10公分左右的長度,比一塊單反相機的電池大不了多少。
如果看過《山楂樹之戀》,你可能會有印象,女主角坐車回去找男主角時,就是類似形狀的“長鼻子”客車,我國多見于上個世紀60、70年代。但是后來仔細看了車子的做工,發現它的原型是日本昭和年間的市營巴士。
據說是1:110的比例,做工非常精致,不單車上站牌的文字清晰可辨,而且窗口、把手、車燈都有模有樣的,輪子上的螺釘甚至歷歷可數,漆面的質感也很好,該有的細節都在。就那么點大的一個模型,車身、底盤、車窗、車燈都是不一樣的材料,仔細觀察下,發現車燈更絕,比芝麻還小的車燈是貫穿車體的,也就是說如果在車里給一個光源,光能真的透過車燈照到外面來,就跟車燈真的能發光一樣。如果有個小時候玩的兵人玩具,是不是真的可以拉開車門坐進去(哈哈,不知道它的乘駕體驗怎樣~)
越把玩越心癢,覺得拍它一組如何?還能分享。
當時我手頭除了5D2機身外,并沒有專門的微距鏡頭,手頭最適合的是canon DF 50/1.4 鏡頭,轉接環后能用在EOS機身~(當然,三腳架也是木有滴,手持就手持唄,標頭其實還行,1/15毫無壓力,完全能HOLD得?。?/p>
論是拍攝龐然大物“擎天柱”,還是可以把玩與股掌間的精致模型,萬變不離其宗,都應該把光線的掌控放在首位。
拍攝一個靜物,尤其是車輛,首先應該有一個大面積的均勻光線作為主光,棚拍汽車通常使用巴赫系統,簡單的說是巨型柔光箱,常用的配置是幾十平米的發光面積,內置32個燈頭,這樣能保證出來的光線是非常均勻的,因為是閃光燈,柔和均勻的基礎上還能有一定的反差。
我打算就利用手頭現有的一些物資來完成拍攝。
桌子上有一臺電腦,還有一盞20瓦的鹵素燈臺燈,再翻,又翻出一支隨身攜帶的小LED手電筒。
臺燈的照度比LED大,當仁不讓就肩負起主光的使命。我手頭并沒有柔光箱或者是類似的東西,那如何讓這個點光源成為大面積的均勻柔和光線呢?去過汽車拍攝現場的朋友可能都見過,并不是每個影棚都能配備昂貴的巴赫系統,所以很多的時候,在拍攝主體的正上方懸吊一塊巨大的白板,再從四周將閃光燈的燈頭沖上,用反射光來完成大面積均勻柔光就成為不二之選。
我的方法比這個還要簡單,因為我的桌子是靠著墻的,而我的臺燈燈頭方向可以靈活調節,只需要輕輕一扳,燈頭沖墻壁就可以。只要找對了角度,就能得到一個大約接近A4紙大小的柔光發光體,雖然并不是完全均勻的,但是要覆蓋電池大小的車模,綽綽有余了,而且正因為不完全均勻,中間的熱點還能夠讓模型在整個畫面里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