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說了三面可見的盒子需要有一個加亮面,一個陰影面,還有一面色調介于兩者之間。我們沒有說過高光區應該亮到什么程度或者陰影區應該黑色什么程度。事實上,我們在本書中從來沒有具體說過用光比率,因為結果必須根據具體拍攝對象和個人習慣決定。
如果拍攝對象只是一個簡單的立方體,每一個側面都沒有重要的細節,我們就可以將陰影拍成黑色,將高光區拍成白色。然而,如果拍攝對象是我們要賣產品的包裝,在各個側面都會有重要的細節。這就要求高光區比第三個側面稍微亮一點,陰影稍微暗一點。
讓我們再看兩個例子,一個是辦公樓,一個是圓柱形物體,一個案例中攝影師想要較少的色調變化,另一個案例中我們想要更多的色調變化。
拍攝建筑:減少色調變化
相同的技術也適用于拍攝圖5-17所示照片中的建筑,兩個案例都需要增加深度錯覺線索。

圖5-17建筑的基本開關與本章中展示的其他赫茲相同。太陽在一個發出相對毅然均勻光線的位置(Dan Cunningham 版權所有,1990)
然而,特殊的考慮適用于拍攝這座建筑。首先拍攝建筑我們可能會使用比拍攝磚墻小一些的光源,這并不表示陰天拍出來的建筑不好看。但相反的情況才是真實的,建筑圖片幾乎總會有天空,清澈的藍天通常比灰蒙蒙的天空更賞心悅目。另外,藍天上可能會有一個光線很強、不產生漫和射的太陽。
選擇光線較強的天氣進一步關第到我們把光源“定位”在哪里的問題。越硬的陰影越容易被看到,因此,越有可能與其他細節發生沖突。沒有漫射擊隊的太陽光也人增生更亮的高光區和更暗的陰影區。不幸的是這樣的高光區和陰影區更可能使細節變得模糊。
因為需要最小化陰影區來提高建筑細節的可見性,很多攝影師愿意使用像圖5-17所示那樣的用光來拍攝照片。他們喜歡在太陽位于身后,略微偏向建筑正面一側,低低地掛在天空中。這樣的光線不但產生較少分散的陰影,因其出現在日出后或日澆前,這種太陽光而且通常會使色彩呈現出一種賞心悅目的暖色。
我們知道色調變公越少,深度感就越小。但還要記住晚多的透視變形會增加深度錯覺。因此當我們選擇了更均勻的照明時,我們也會把相機放在離拍攝對象更新的位置(建筑攝影師使用短焦矩鏡頭達到這個目的)。隨后的透視變形可以重新獲取一些損失掉的深度。